返回第639章留到最后来解决  从长平之战开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显然,范睢这是将自己的“远交近攻”的国策给再度的深化了一番。简单来说,及时要将赵国排除在进攻范围之外。

    当然,随着赵国被排除在进攻范围之外,连带着整个进攻序列也将发生根本?的变化。

    不过,这些都是后话了。

    想要实行这

    一国策的改变,还需要秦王点头才行。

    果然,略略思索了一番之后,秦王还是提出了他的疑问:“如今之世,两强并立,即便是我军不愿与赵军为难,可我军在攻略其他国家之时,赵国难道会袖手旁观?今年周地之战,已是明证,赵国即便是大军在外,也纠结了三国之力而抗我秦国也。来年,我军攻伐之时,赵军来袭,又当如何?”

    “我王容禀。”范睢当即说道:“周地者,天下之央也。其地理位置太过重要,不仅是我秦国东出之要,更是连通着赵国河内之地,加之其富庶之称,赵国不敢不问,也不能不问也。故此,才有了四国联军之事也。”

    “然,我王当知,与三国相盟,赵国乃是承诺不取周国一地,这才有了魏、韩、楚之盟约也。而待我大军回转,袭占宜阳以作据点,赵国也并未发大兵来攻之。”范睢继续解释道:“由此观之,赵国只是惧我得利太多,而非死命纠缠,不欲我得之一利也。”

    “而经过魏、楚讨地一事,赵王也该明白,赵秦相攻,得利者乃诸多小国也。若是韩、燕之流也就算了,毕竟地小人稀,即便有所野心,在如今之世,也断难成事。

    可魏、齐、楚之三国,皆或为诸国霸主,若是得利经年,未必不会成为除秦赵之外的第三极也。此绝非赵王之所愿意见到之事也。此从赵国强取淮泗并东郡之地,可见

    一斑。

    故,只要我国不触及赵国之核心利益,必能与赵国形成灭国之默契。

    而若是能与赵国形成默契,于我大秦而言,一可破我大秦东出之困局,二可破两强相争之难事;于赵国而言,可免两地作战之担忧,亦可不再束缚于魏、楚之盟,可谓双赢。

    以赵王之智,当不会拒绝也。”范睢最后总结道。

    应该说,范睢的想法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经过洛城一战,至少已经证明了,赵国暂时还缺乏两线作战的能力。

    此次作战,要不是临时拉来了四国的联军,极有可能最终的结果就是赵国收获了一个九原郡,而秦国则将收获整个周地。

    而范睢提出的先灭小国,再行决战的思路,却也正与赵括想要的不谋而合。

    只不过,在赵括的计划中,还有屯田制度对耕战制度的制度碾压,更有冶铁带来的科技和生产力的碾压,二者相结合起来,那便是从国力到军力的全方面的碾压,而这才是赵括敢于将战事后延的全部底气。

    至于范睢的底气,一半还是来自这数十年里,秦军几乎攻无不破的历史战绩。

    在范睢的眼中,秦军依旧是那只无敌于六国的秦军,之所以会在赵军的手中吃瘪,不过是因为赵括诡异的战术,以及诸多小国的帮衬而已。

    当然,这也不能怪范睢。

    一来,秦军的这个形象早已深入人心;二来,在洛城之战中,对上兵力更甚的联军之时

    ,秦军所表现出来的战力,也的确有着继续骄横的资本。

    只可惜,轵城一战中,赵国所使用的回回炮(抛石车),并没有被范睢放在眼里。

    更别提赵军中还有一只直属于赵括,更由其心腹爱将赵韦所带领的神秘部队了。

    实际上,此时赵军的战力已经在渐渐地超越秦军,尤其在拿下了九原郡后,本就骁勇善战下的赵边骑,更将无敌于天下。

    显然,范睢对于这些情况,还是一无所知的。

    至于另一半的底气,则是秦国的制度给予的。

    都知道秦国经历了商鞅的变法才有了如今的“耕战”制度,以及强悍的国力和军力,只是很少有人记得,其实赵国,也进行过了一次变法。

    当然,史书上,赵国的这次变法,只留下了四个字“胡服骑射”。

    是的,赵武灵王干的事情,不仅仅是“胡服骑射”整饬军队而已,而是一场跟秦国、魏国一样的变法行动。

    只是因为赵国地处北疆,时时受到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骚扰,再加上魏国这个好大哥,率先完成了变法之后,那也是想方设法地想要一统三晋之地。

    如果浏览不正常,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

    退出阅读模式,可以使用书架,足迹等功能。
    只是因为赵国地处北疆,时时受到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骚扰,再加上魏国这个好大哥,率先完成了变法之后,那也是想方设法地想要一统三晋之地。

    面对这样恶劣的外部环境,赵武灵王不得不采取从军队入手的变法方式。

    简单来说,就是先强军,扫清了外部威胁之后,在变革内政,以图富国之举。

    应该说,前半段,赵武灵王做的那是非常的优秀的,不仅顶住了来自南北两方面的压力,甚至还拓

    地千里,把中山国给灭了。

    但问题是,随着年年的征战,军力是增长了,赵武灵王也老了。

    一场突如其来的沙丘宫变,彻底地将赵武灵王的计划给打破了。于是,赵国的变法也随着赵武灵王的饿死沙丘而烟消云散。

    因此,变法并不彻底的赵国虽然有着强悍的武力,却没有相应的国力。

    长平之战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甚至今年的雪灾也再度暴露了赵国的这一弱点。

    也正是出于这样的判断,范睢才有底气将赵国放到最后去解决。即便是赵括已经在朝堂上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但显然,改几个官府的名字,弄一个所谓的内阁,这些改革根本不背范睢看在眼里。

    在范睢的眼中,只有能将全国的力量都集中到一起,让全国的百姓都去做一件事的政策制度,才是最为厉害的。

 &n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