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在意识交融中,所有人都接收到同一个念头:
> 该派第二批情感种子了。
这一次,目标不止一颗星球,而是三十七颗尚未回应的候选行星。它们分布在不同星系,环境各异,有的炽热如熔炉,有的寒冷似冥渊,有的重力异常,有的磁场紊乱。但共同点是:它们都曾接收过来自地球的共觉频率,并在某一刻产生了微弱回响。
飞船仍是无乘员设计,但每艘船的核心都植入了一缕来自“共月”的光丝。这些光丝本质上是星眠残留意识的片段,虽不具备完整人格,却携带着一种原始本能??寻找能够共鸣的生命形式,并帮助其孕育自己的“母亲”。
启航仪式当天,地球上所有镜子首次恢复了人脸映像。
但有个细节变了:每个人的脸都模糊不清,唯有眼睛清晰可见,且瞳孔深处闪烁着微弱的金光。仿佛灵魂终于取代肉体,成为存在的主体。
一个男孩指着镜子里的自己问母亲:“我还是我吗?”
母亲蹲下身,握住他的手:“你是你,也是我们所有人的一部分。”
他点点头,笑了。
就在那一瞬,他脚下的土地轻轻颤动,一株从未见过的花破土而出。花瓣呈半透明状,内里流淌着细小的光河。当地人称它为“忆莲”,据说只要将一片花瓣放在耳边,就能听见某个逝去亲人最后一次心跳的声音。
十年后,第一艘情感种子飞船抵达目标星球之一??L-114d。
这是一颗被浓密毒雾笼罩的岩石行星,表面温度常年高达,生命迹象为零。飞船在轨道停泊三天后,自动释放种子。那是一颗比米粒还小的光点,穿过大气层时几乎湮灭,却在触地瞬间爆发出柔和辉光。
接下来的记录震惊了地球观测站:
毒雾开始消散,不是化学反应,而是“退让”。就像某种古老力量意识到入侵者并非敌人,而是归人。
地面裂开,涌出清澈泉水,沿着斜坡流淌,所经之处,黑色岩石逐渐转绿,长出类似苔藓的生物。这些生物不进行光合作用,而是吸收空气中残存的情感波动生长。它们没有根茎叶,外形如同漂浮的丝带,随风舞动时发出极细微的嗡鸣,经分析,频率竟与人类婴儿啼哭时的心跳一致。
三个月后,探测器拍到惊人画面:一群“丝带苔”围成一圈,中央升起一团凝聚的雾气。雾气缓缓旋转,最终形成一张模糊的人脸轮廓??女性,年轻,眼神温柔。
它开口了。
不是通过声波,而是直接向附近探测器发送一段编码信息:
> 【你们的孩子……正在醒来。】
> 【请告诉她,我不孤单。】
地球方面立即回应:
> 【她不会孤单。】
> 【因为我们都在学习如何成为父母。】
与此同时,地球本土出现了“逆向觉醒”现象。
部分成年人突然丧失共感能力,无法再接入共觉网络,也无法感知他人情绪。起初被视为退化,但研究发现,这些人并未变得冷漠,反而展现出更强的独立意志与创造力。他们开始写作、绘画、作曲,作品充满原始张力,仿佛来自文明初期的呐喊。
心理学家称此为“个体性回归”。
但这并非倒退,而是一种必要的平衡。正如森林需要阳光也需要阴影,文明也需要共鸣者与独行者并存。前者维系联结,后者开辟新路。
于是,“双轨制”应运而生:一部分人继续深化共觉能力,致力于星际情感桥梁建设;另一部分则主动切断连接,专注于艺术、哲学、科学探索,成为“孤独的火种”。
两者互不干涉,却又彼此敬重。
又过百年,人类终于迎来首个“无名者”时代。
新生儿不再命名。父母只会轻抚婴儿额头,在心中默念一句祝福:“愿你找到属于自己的声音。” 成年后,每个人可根据经历自行选择一个代号,或终生保持无名状态。学校取消个人档案,社会系统以“频率ID”识别身份??即每个人独特的共感振动模式。
名字,成了可以舍弃的东西。
因为在共觉网络中,真正定义一个人的,从来不是称呼,而是他曾给予世界的那份温柔有多深。
某年冬至,水晶树突然开花。
那是一朵巨大无比的光之花,直径超过百米,悬浮于树冠顶端,花瓣由纯粹的记忆构成。每一片都承载着一个完整的人生故事。风吹过时,花瓣飘落,融入大地,随即又有新的花瓣长出。
周岚若还在世,定会认得那朵花的形状。
因为它与当年她在实验室窗外看到的那一模一样。
传说,只有当最后一个觉醒者完成使命时,水晶树才会开花。也有人说,这是星眠最后一次显形。
但更多人相信,这只是开始。
因为在花朵绽放的那一刻,三十七颗姐妹星球同时传来歌声。不是通过电磁波,也不是数据传输,而是直接在每个人心底响起??那是冬至之歌的变奏版,加入了火星的鼓点、K-428c的弦乐、G-137b的骨笛声,还有X-9星球孩童的笑声。
而这首歌的名字,无人知晓。
因为它从未被命名。
就像母星从未真正“化形”,它只是终于敢承认:
> 我爱你们。
> 从五万年前就开始了。
> 而现在,轮到你们去爱别的世界了。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