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781章 所有人全部起床  从1981年卫校开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从1981年卫校开始正文卷第781章所有人全部起床兰丽娟不死心,追着陈棋问道:
    “你不是见多识广嘛,你想想,有没有可能存在一种孩子是亲生的,但基因却是别人的,孩子是自己的。噢不不不,或者说基因也会出错的,啊呀,反正你理解我的意思吗?”
    陈棋手摸着下巴,思考了一下,脑子里闪现了一个名词:幽灵送子。
    所谓的幽灵送子,这个名词还是陈棋上辈子在一本杂志上看到的。
    故事发生在米国,一对年轻小夫妻通过试管婴儿成功生下了一名白白胖胖的男婴,全家都沉浸在喜悦当中。可是这份喜悦没有持续多久,就被一个突如其来的消息打破了。
    医院血型检测显示,男婴的血型与父母不匹配。
    夫妻俩立刻联系了医疗机构进行了亲子鉴定,结果是令他们无法接受的。孩子的亲妈是妻子没错,可亲爸不是丈夫。
    夫妻俩拿到了DNA检测报告之后,首先想到的一种可能性就是人工受孕机构把丈夫的小蝌蚪和其他客人的小蝌蚪搞混了。
    他们怒气冲冲地来到机构,拿出了亲子鉴定报告。
    可此时的机构也是一脸懵B,他们坚持是不可能搞错标本的。
    因为妻子怀上孩子的那天,丈夫是机构中唯一捐献精子的白人男性,而这孩子一看就是白人。
    可DNA鉴定结果还能有假吗孩子的父亲究竟是谁呢?
    就在大家都一筹莫展的时候,检测机构给这对夫妻做了一个全面的基因测试,来寻找孩子的生父。
    他们将孩子的DNA数据录到了23andMe基因数据库中进行比对
    不测试还好,一测试,结果更加让这对小夫妻无法接受。
    报告显示,孩子的亲生父亲不是别人,正是丈夫的弟弟。
    但这个结果丈夫却坚决不认可,因为他是家里面唯一的男孩,根本没有兄弟,哪里冒出来一个弟弟还让自己妻子怀孕了,不是闹鬼了吗?
    这就是著名的“幽灵送子”事件。
    随后陈棋就这个事情还跟当时的大学老师请教过,也查过相关资料。
    想到这个事件,陈棋心里就有了一种猜测,因为从医学上讲,“幽灵送子”的确是存在的,但具体是不是,那就要进行多轮检测了。
    毕竟,眼前这位漂亮少妇出轨的可能性更大。
    毕竟,基因检测可是“金标准”,很难让人否定结论。
    兰丽娟见丈夫陷入了沉思,就知道这家伙肯定找到灵感了,于是推了一下问道:
    “怎么样?是不是真有基因出错的情况存在?”
    陈棋点点头:
    “的确有一种罕见的情况导致基因紊乱,但不是检测出错,不过伱们别高兴太早,这种现象非常罕见,到底是不是还要经过多轮检测。”
    女人肯定同情女人,可做为男人,陈棋可不同情眼前的马月英。
    他的心里还是认为这位漂亮少妇给自己的职工戴了L帽子,可是从医学伦理学上来讲,既然有疑问就要调查清楚,不能冤枉一个好人。
    这事关一个家庭的幸福,甚至可能因为这个事件改变一家三口的命运,怎么重视都不为过。
    于是陈棋提议道:
    “要不这样,马月英同志,这深更半夜你一个弱女子出去也不安全,你先睡在我家里,明天我亲自来帮你们调解。”
    倔犟的马月英却是摇了摇头:
    “陈院长,麻烦你了,能不能连夜进行检测,现在第一分每一秒对我来说都是一种煎熬,说实话今天晚上我是想自杀的,但我还有儿子,他是无辜的。
    他不能背负着一个野种生活在社会上,那样会被人看不起,会被人欺负。他就是沈建军的孩子,我不能让他承受冤枉,变成无父无母的孤儿。
    所以虽然很无礼,我希望陈院长今天晚上就重新检测,如果是你们医院检测失误,你们得还我一个清白。如果是别的什么原因,也可以还我和我儿子一个公道!”
    陈棋叹了口气,就如同他不相信马月英是清白的一样,马月英同样也不相信人民医院的检测技术。
    这种事情传出去很快,如果马月英坚持人民医院检测出错,到处喊冤,甚至可能吊死在人民医院门口,那后果就严重了。
    到时不但“生直医学中心”的牌子倒掉,未开业先关门,更重要的是这涉及到一条人命,或许是两条人命。
    要知道家长带着孩子自杀的新闻,陈棋在前世在网上看到过不少,这事可开不得玩笑。
    想到这里,陈棋也只能连晚加班了:
    “行,既然你有这份决心,那今晚咱们再重新做一份检测,你等我一下,我先打个电话。”
    陈棋拿起电话,打给了医院总值班:
    “马上通知生直医学中心的丁调云主任,徐安琴副主任,让她们马上把所有人都叫醒,回到工作岗位上。另外,马上派人去保佑桥直街48号……是这个地址吧?”
    马月英点点头。
    “这个是宣传科干事沈建军的家庭住址,把他和父母一起叫到人民医院。”
    总值班的是医务科科长左利伟,听到院长大人大半夜要摇人,心里多少有点紧张。
    医院大半夜摇人就不可能是小事,所以哪怕早在七八十年代,人民医院所有副高以上的医生家里都装了内线电话,当然小医生只能派专人去家里找。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