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44章 大宴(二)  朕乃一代圣君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nbsp; 于是八人都点头。

    骂了朕什么?

    于子初聪明,开着玩笑说:陛下,这我们八个胆子加在一起也不敢说呀。

    朱厚照笑了笑,这是好事。敌人骂我们,说明我们打得他疼,成王败寇,有什么能耐战场上见真章,骂朕一句,有何用处?这且不提,你们觉得扎那这人,杀还是不杀?

    臣以为该杀!谭闻义说得斩钉截铁,扎那是火筛帐下主将之一,手上不知道沾了多少汉人之血,不杀他,天理难容!

    朱厚照摸了摸下巴,你们有谁知道怎么在茫茫草原上寻找到敌人?

    周尚文一点就通,陛下的意思是,扎那知道?

    只能说可能知道,毕竟他在草原出生、长大。

    ……但扎那这个人桀骜不驯,应该很难降服他。

    降服不了就杀掉,这不必纠结。朕的意思是,你们心里要有个这样的意识。不过此事稍后再议,朕先见见他再说。

    是。

    至于封赏的事,明日会在大宴上宣旨。彦章,朕思来想去,还是要你去大同镇守。

    别人都不提,先告诉了周

    尚文,其他七人虽说心服口服,但心里头羡慕还是有的。

    臣受陛下如此信任,岂敢不受?!周尚文也是一时激动,但话说出口才忽然意识到什么。

    等等,是到大同?

    于子初等人也晕掉了,大同副总兵不是杨尚义吗?杨尚义此番立功,升为总兵应当问题不大,这样一来,他就成杨尚义的部下了!

    会不会是皇帝秃噜嘴讲错了?!

    但朱厚照眼神幽幽,脸色不变。

    这世上,人心就是这样。

    前几天,王鏊、韩文、闵珪特地三人到侍从室递了条子,说有要事奏禀。

    当时是一个相对清闲、微凉的下午,他本是在湖边吃上一点点心,结果心腹大臣连伺候的宫女都不愿意留着,要只说给他听。

    他其实一开始还有些不以为意的拍拍手,结果王鏊一开口,事情就有些不对。

    王鏊说的意思也很简单,……弘治十二年,杨守文便领命节制大明唯一的精锐骑兵,至今已有七年时光,如今大明骑兵精兵两万,军威大盛,此次面对鞑靼火筛,更是可以追击百里!

    说到这里朱厚照眉头其实已经动了。

    陛下,将不知兵是缺点,可兵只知将,更为致命啊!

    闵珪还在一边鼓动,微臣以为这也是在保护杨副总兵,此次千牛堡一战,朝中大臣多对大明骑兵兵锋之盛感到震惊,就算微臣三人不提,朝廷当中也会有人弹劾杨副总兵,而且弹章只会越来越多,到那个时候,反而难以收场。

    ….

    韩文自然也是赞同的,臣附议。且杨副总兵立了大功,朝廷要赏他,而非罚他,这又有什么不行?

    朱厚照轻轻的敲击木椅上的扶手,这确实是个问题。

    杨尚义和他的这帮弟兄……以前不打仗不知道,这次一打,战果惊人,那么随后就是杨尚义所掌握的军力惊人。于是自然而生的就会催生出一种情绪。

    有的时候,会不会反不重要,能不能反才重要。真要说战果,周尚文更夸张,怎么王、韩、闵三人不提周呢?便是因为他仅是一卫指挥使。

    那么,他那些部下呢?朱厚照沉声问道:是让他带走,还是留下?如果带走,那么他们始终是一团。如果留下,这帮人,又有谁能够压制?

    ……其实有一个好办法,就是于勋贵之中,请国公爷……

    皇帝直接摆摆手,政治斗争是增强实力的手段,如果政治斗争,斗到最后还削弱了自己,这他就不考虑了。

    万一打个败仗,搞成鸡飞蛋打,呵,那的确是不愁什么造反不造反的问题了。

    留下!王鏊平时话并不多,但关键时候还是有主见,朝廷的官由朝廷任命,没有圣旨,他不能带走一人!

    朱厚照点点头,道理是这个道理。

    他这个皇帝也该敢于得罪这些武人。刚刚王鏊讲这话的时候,其实他心里一惊,竟然在想,这样调动,会不会令杨尚义感到不高兴?随后就有些后怕。

    如果有这种心理产生,还是趁早行事。宁愿君臣之间不讲什么感情,这件事也要做。

    局势摆在这里,不做,则将来杨尚义必死!

    ……

    ……

    他们进宫的同时,宫里也有一个纸条子出宫,去的是杨应宁的住处。

    杨部堂捏着这张纸条,烛火前的老脸面沉如水。

    杨尚义是皇帝的爱将,周尚文等八人更有半夜入宫的幸运,就是他这个一方主将也有京郊等候的待遇,皇帝几番操作之下将他们这些人收拾的服服帖帖。

    他在想,以陛下驭下

    之严,张永又是东宫的老人,如果没有皇帝的首肯,他怎么敢私自通传消息?他可不觉得自己已经和张永有了足够的相互信任,结成了某种政治联盟,所以这个行为一定具有政治含义。

    双指夹着纸条在烛火之上燃尽,纸张消失极快,几乎瞬间就成了一缕白烟。

    既然是皇帝授意,那么让这八将入宫就是有意要让他知道,其中不过两层意思。一,这些人都在皇帝手中,其实是对他这种手握重兵的边疆大臣的某种警示;二,是要让他看看,顺从皇帝的人是什么样的宠幸。

    时间慢慢进入深夜,杨一清房间的烛火还没有灭,屋外有下人敲门,老爷。

    杨一清胡须翘了翘,何事?

    外面传来声音,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