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36章 把控朝堂  朕乃一代圣君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
    曾鉴头皮一紧,陛下,这么短的时间,怕是来不及?

    不怕。这次先用个简易的。你记住,公墓陵园需竖一个大石碑,倒不需将所有牺牲将士的遗体都埋进去,但要请些工匠,将他们的名字刻在石碑之上,刻名字的石碑可以小些,往后总会继续增加的。所以陵园要大。

    ….

    那么大石碑上刻什么?

    皇帝转过身去,拿起了御桉上的毛笔,于宣旨上写下了力透纸背的四个大字:

    永镇山河!

    暖阁里,众臣一看,也觉得这样极好。

    班师凯旋的一应规矩、礼节,朕都不改,该怎么办就怎么办。但朕要加一个在陵园悼念牺牲将士的环节,这事儿不大,列位爱卿就不要和朕争了。

    皇帝这个话倒是有些意思,好像臣子们特别爱和他争似的……

    但刘阁老在一旁似乎也没什么表情。

    其实他的结局已经不需要皇帝来按下最后一键了,宁夏大胜,朝廷不知道多少青壮官员会跟着皇帝的大旗选择像河套进发,他这个坚决反对、又明显为皇帝不喜的老臣,接下里要遭受的弹劾可多了……

    当然,现在皇帝也太忙了。

    乾清宫事一了,他便又要前往太庙,祭告祖先。

    这是孝道、也是政治动作,就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反正先宣告天下!

    前文所述,古代的祭祀活动很多,像这种打仗打赢了,也是要和老祖宗说道说道的。

    明朝在北京的太庙建于永乐十八年,是按照古代中国敬天法祖的传统礼乐制度建造,

    里面放的就是历代帝王的灵牌,以及极少数有大功于江山社稷、被赐予‘配享太庙,荣誉的大臣。

    所以为什么说这是人臣的最高礼遇,就是后世皇帝在祭拜祖宗磕头的时候,啪啪也顺带着给他们一起磕了。

    在大明朝,有这种待遇的大臣都是徐达、常遇春、汤和这样的大臣。且除了洪武、永乐两朝,一直到朱厚照现在的弘治十八年,还没有哪一位臣子能再把自己的牌位送到太庙里。

    当然,后来嘉靖皇帝有改动,不过改来改去也是洪武年间的人,也就是把刘基加进去了,并非赐给嘉靖自己的臣子,可见这的确是个殊荣。

    太庙正殿两边各有偏殿十五间,东偏殿敬奉着皇族成员牌位,西偏殿敬奉配享太庙的大臣牌位。正殿以后的中殿和后殿全是黄琉璃瓦殿顶的九间大殿,中殿称殿内,后殿称祧殿。

    这地方庄严肃穆,就是皇帝本人来了也不敢乱动,完全按照规制给祖宗的牌位行叩拜大礼。

    皇帝不缺少任何一个礼节,不做离经叛道的事就是要用正道横推天下:你们谁也不要想着拿荒诞昏君四个字来阻挠我!

    第二日的大朝会也是如此。

    之后几日,弹劾内阁首揆刘健的奏疏果然增多。按照明代科道官员的习惯,污蔑一个人是没有底线的,什么乱七八糟的罪名都给你安上。

    这日,朱厚照在奉天门举行午朝。

    他举着奏疏点名询问:御史于昌治可在?

    有一面皮细嫩的青年官员到了皇帝面前跪下,臣在。

    你的奏疏朕看了,你说内阁首揆刘阁老老迈昏聩、不堪任事,且排除异己闭塞言路在前,弃君臣大义不顾在后,有负先帝厚恩。还说他胆小怕事,不敢担责,实在是误国误民的无能阁老。这话,你说的是不是有些晚了?自弘治十一年,刘阁老就是内阁首揆,到今日都八年了,早几年你怎么就没看出来?你写这份奏疏、给刘阁老按这些罪名,到底有没有过脑子?!

    ….

    于昌治脑袋瓜子都嗡嗡的,这个时候踩一下刘健,也能踩出问题吗?‘一本万利,的奏疏上去都给自己惹上这样的麻烦?真的是偷鸡不成蚀把米。

    朱厚照站起来,对着一众朝廷官员说:朕知道,你们当中有些人觉得宁夏打赢了,刘阁老就该告老还乡了,但你们也真是小瞧了朕,朕岂是那种为了一己之私而致我大明损失一能臣的昏聩之君?朝堂之上,可以斗,但不能斗到没有了良知!刘阁老辅国八年,劳苦功高,先帝生前亦对其赞誉有加!

    是,复套之事,朕与刘阁老有争斗之处,但朕与阁老都是为了大明,只是意见相左而已!往后这些奏疏不要再上了,一个跟了本朝四十多年的大臣,朕若是不信,那我大明就算是亡国有日!

    这最后的四个字颇重,大臣都低头不敢多说。

    皇帝这个时候的反转实在是令许多人没有想到。

    于昌治还在想,他们这些人上这些奏疏还不是皇帝的鼓励?现在这些奏疏多了,皇帝又开始维护起来?这可真是既当***又立牌坊的典型,他通过一番操作把刘健的威信打下来,又几乎是明牌告诉所有人,皇帝对内阁不满意。等到挑动了投机分子,回过头就说这是先帝就重用的国之重臣。

    好话都他娘叫你一个人说去了!

    但朱厚照确实也没有明确授意过谁去弹劾刘健,谁叫你们想搞政治投机。

    而且,玩政治,说这些好好坏坏其实很幼稚、很没意思。

    年轻的官员首先要过了这一关——不要脸,是政治的入门。

    像老一辈的王鏊本身就是要建议皇帝这么做,只有这样,皇帝才能避免孝顺、英名的形象没有被破

    坏。

    倒是刘阁老本人,听了朱厚照在朝会上讲出这番话,心中多是意外。而且还是那句话,政治某种程度就是演戏,皇帝的话虽然叫金口既开,讲了就不能改,但是听了也不能都信。至于哪些信,哪些不信,这就像是流水一样,永远没有固定的形态。

    譬如说,皇帝真的是如此尊重他这个四朝元老?就是要维护他内阁首揆的地位?是,话是这么讲。也将于昌治训斥了一顿,可于昌治是怎么冒出来的?

    刘健对此很明白,所以他要演下去。否则,还当皇帝对他印象很好,这不是自取其辱?

    读书人是不会如此的。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