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七百七十三章 改进  争魏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这是最新打造的破甲箭。”

    工坊之内,樊铁夫捧着一支弩箭呈上,箭头呈三棱状,比寻常弩箭稍重一些。

    杨峥接过,熟练的上弦,瞄准五十步外的铁甲。

    弩手上手快,稳定性高,寻常士卒两三天便可上手,十几天便可速成。

    “休”的一声,铁甲应声而破。

    “不错!”杨峥赞了一句。

    提升的不仅是箭,弩也进行了改良,扳机采用青铜铸件,大大增加了准确性。

    连续发射三四十次,各种故障就会上来。

    杨峥提升工匠地位,采取追责制度后,秦国的军械越来越精良。

    每一把刀,一把弩,一支矛,一件盔甲上都会刻下制作者的姓名。

    如果出现问题,会追责至工匠。

    轻则当众鞭笞或者罚俸,重则流放,因此没人敢在军械上偷奸耍滑。

    很多匠人极其重视名声。

    一辈子都是干这个的,几代人的传承,把招牌和名声看的比性命还重。

    虽然压力大了些,但待遇却极高,按照技术的高度,享受十二转勋功同等的赏赐。

    有钱有田还有地位,最关键不用脑袋别裤腰带上去战场玩命。

    工匠成为很多平民子弟的首选。

    一些考不上科举的庶族文人也加入其中,大大提高了工匠的素质。

    杨峥还定期培训,让一些等级高的匠人言传身教。

    但凡对工艺有所改进,朝廷会大力赏赐。

    匠士之上,全部是汉人,羌人、匈奴、鲜卑大多只会一些初步的工艺,如打铁、锻造、剥皮等等,但汉人工匠能凋刻、提纯、萃取等等,还能改进工艺。

    杨峥觉得能打破王朝兴衰规律的,只有生产力。

    汉魏能碾压周边,具有压倒性的优势,一方面固然是将士的勇武,另一方面则是生产力高于周边。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杨峥一一查看了其他兵器。

    新式斩马刀、长枪、盔甲等等一应俱全。

    “东西有了,但产量也要跟上。”秦国正在扩兵,装备也要跟上。

    披甲率一直是个重大问题。

    这年头有一身皮甲就算精锐了。

    杨峥目标是百分之五十铁甲率。

    “陛下放心,臣已下令日夜赶工,分为两队,白日一队,晚上一队!”樊铁夫道。

    这么卷的吗?

    杨峥感觉自己就像某些画大饼的老板……不知不觉有了罪恶感。

    “工坊所有人俸禄加一倍,每日三餐,顿顿有肉!”

    “谢陛下!”樊铁夫激动道,“臣必定会鞭策他们,让他们就住在工坊,每日睡三个时辰,其他时间全部加紧赶工!”

    他娘的……

    杨峥心中暗骂了一句,盯着这厮的地中海秃头,用得着这么玩命吗?

    感觉这厮跟后世某些狗腿子极为相似。

    这事劝也不好,不劝也不好。

    “算了,你看着办吧。”杨峥再说下去,这厮搞不好就把九九六、零零七提前弄出来了。

    除了兵器,工坊的新东西很多。

    指南针、活字印刷都已经弄了出来。

    火药从春秋时代便已经出现,以硫磺、雄黄合硝石,并密烧之而成。

    但这东西的稳定性非常差,造出来的也不尽相同,关键产量还低,运输、保存都是重大难题,无法大规模应用于战争。

    还有按照杨峥的要求从西域和岭南弄来的棉花、水稻种子。

    杨峥原本还想让占城稻提前八百年在华夏出现,哺育中华民族,然而事情绝没有那么简单。

    这些东西都非常挑土壤和气候。

    换了个地方,就水土不服,长出来的东西也不一样。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种子需要不断的培育和适应新环境。

    这个过程极其漫长。

    秦末汉初,棉花就出现在华夏的视线之中,但直到宋元时期,棉花才开始真正普及。

    一方面是种子的适应问题,另一方面则是地里种的粮食都不够养活人,哪里还有土地去种棉花?

    理想永远要向现实低头。

    在高产的粮食作物出现前,大规模推广棉花绝对是找死。

    不过,这并不妨碍工坊改良种子。

    杨峥在蜀中、汉中、关中、西域设置了试种田,用于改良种子。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杨峥这一代应该是看不到成果,但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只要坚持不懈,总会出成果的。

    “这是什么东西?”杨峥指着一大缸黑乎乎的东西好奇道。

    “此物是冯使君从西域送来,名曰勐火油,遇水不灭。”樊铁夫道。

    勐火油不就是石油吗?

   &nbs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